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社火及其表演【图文】社火活动几乎包容了大部分民间艺术形式,如花儿、戏曲、秧歌、剪纸、刺绣、编织、绘画、相声、舞蹈、杂耍(包括龙、狮舞、高跷、竹马)、武术等。渭源社火,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以致于大家参与、集体行动,从十一腊月农闲开始,直到度完春节才结束。社火活动时间社火酝酿筹备阶段,一般从农历十一月后半月起。倘遇年景稍好,进入腊月,一些好家(自乐班中的主要人物)开始串连聚会,购买服装道具,学习剧目,给孩子们教秧歌步伐。好家把式们及各类乐器演奏者,每天都要敲练一通锣鼓钱钱。一近年节,仪仗制作抓紧进行,当地叫扎纸火,狮子、旱船、龙灯及各类必需品都要齐备。社火出马一般在正月初四日以后,如过了初九日仍不见出马,该村当年便不再办社火。出马后一直要闹到正月十七日夜半,有些仍不尽兴的,可延至十九日夜。过了正月十九日渭源便不再有社火耍闹。除春节外,其他节日都没有社火表演。阵容规模及地域特色社火队组成,比其他民间艺术活动复杂,男女老少都参加,但很多地区至今有男扮女装者进行演出。社火出马后,队列的角色一般有:神头(或头人)一人,春倌一人,旗手若干,唢呐、锣鼓等多人,腊花小姐、中郎相公多人,灯笼队多人,唱把式(戏剧主要演员)、戏剧乐队以及搬运保管戏箱的人员若干人,杂耍若干人,其中灯笼队用人最多。参加社火者,由神头(社头或头人)指定角色。由于参与人数多,社火队订有较严的纪律。小村庄每户都摊派了一定名额,而且中途不可随意退出队伍。一支社火队多则百十人,少则三四十人,渭源县祁家庙乡金家坪村社火队曾经很兴盛,一队便有筒子鼓七十二面,妆扮成梁山泊好汉一百单八将,角色齐全,也许是本县社火中规模最大的了。此外,社火在表演中,常有一些不在编的人参加。这种广泛参与、自演自乐、观众往往成演员的组织形式,不但体现了社火大众性特色,同时也壮大了社火队伍的规模。一些打灯笼的儿童,其父母长亲,往往要随队照看。这类不在编的随队者,数量不少,也算是社火队的护驾人员。渭源全县社火的规模则非常宏大。据统计:1963年全县社火汇演,参加社火120架;1965年汇演,参加者140余架;1985年全县共出马社火260余架。以新寨为代表的北山社火,俗称河州“大闪”。多以八面筒子鼓为主体。鼓舞优美多变、刚劲潇洒,有唢呐伴奏,腊花小姐、中郎相公扭扭捏捏,高跃(一种长把大擎灯)飞驰前后,彩旗猎猎,八卦灯队稳稳踏歌以进。以清源为中心的东片社火,以狮、龙、船表演为主,场面壮观。西部会川镇街市的人其先辈中因山西、河南工商界人士多,其社火以耍中原狮子为主。狮子登高,竟搭成13层桌椅的高架。舞狮时,不用鼓乐伴奏,却用10余条链枷棍,上裹铁页,坠以无数铜铁环链抖击作声,抖棍人口中发出“哧哧”之音,助其声威。靠近临洮的社火以舞龙为主:龙口喷火,上下翻飞,缠、搅、腾、翻、绽、旋,俯仰有致。靠北以河州秧歌为主,其特点是:装饰男女,两两成排。男子身着白衫、黑色马夹、灯笼裤、戴墨镜;女子摇折扇,腰系红绫,前露刘海,后坠发梢,紫袄镶裙,一手舞绫提裙,一手捧拿绢花,随锣鼓点数,踏步而行,步点是两紧一慢一顿。靠西南一带的大小南川社火,带有世家公侯、官府威严气象,前面大锣开道,钱鼓应和。彩旗有云龙飞凤的图腾标识,舞步中有甩洒长袖、时起时伏、节奏时快时慢的优美动作。高跷,在当年渭源社火中也曾盛行。其装饰表演以秦腔戏剧古装人物的造型为主,也唱些戏文,但大多以竞赛所踩高度争胜。日程安排和竹马送帖渭源社火出马后,约定俗成的礼仪及迷信习惯,制约着它的活动范围和日程安排。安排一般由社火头人和主要人员商议,而以下几条是日程安排必须顾及到的:1.服从官方调演;2.第一夜先要去本地庙宇给“老人家”点香,然后在本村公共场地耍一场;3.对有德望的或对社火贡献大的老人们要慰问演出一两场;4.须参加附近村庄庙会;5.正月十七是谢降日,须在本村演出,不能外出。社火出村或给本村长者演出都要送帖,俗称送社火。送社火由社头写帖,派社火中青年人带几个孩子送帖。送帖的孩子,大多骑着竹马(用竹蔑扎的马的形状),孩子钻在中间,系在腰上。送帖时,青年领队双手捧帖,递送对方。儿童们载歌载舞,来一场小表演。表演形式及主要内容渭源社火的表演程序,大同小异,主要有这样几个环节:出村、进村、上香、摆街、入场、满场、戏曲表演、鼓乐鸣奏、龙狮船舞、烧狮、告辞归村。社火中的“大闪”社火“大闪”,在渭源北部山区较为盛行,而且始终保持着传统“社火”的表演形式。即“河州大闪”或叫“八面鼓”,与“社火”中纯以娱乐形式表演的舞龙、小曲演唱、小丑杂耍、跑旱船、扭秧歌等“闹”社火的形式不同,它是集祭祀、宗教、艺术表演于一体的“社火”。一般的“河州大闪”队伍有:高跃灯2盏,旌旗2〜4面,八卦灯8盏,八面鼓至少8面,多则不限。以组织队伍大小而定,但必须以偶数为准。锣、钹各1〜2付。中郎(男青年)、腊花(男扮女装的“女青年”)约三四十人均可。中郎头戴礼帽,眼戴墨镜,单臂翻穿皮袄系腰带,腰佩短刀,脚蹬靴子。腊花头包黑纱长辫,也戴墨镜,穿绣衣,着短裙,颈戴项链、玛瑙等物,手拿花扇子、手帕。社火以旌旗引导,鼓乐齐鸣,浩浩荡荡。中郎、腊花化妆朴实,优美,各具特色。不论上庙敬神祷告,还是入户祈福纳祥,其场面热烈壮观,深受观众喜爱。它的舞蹈动作近似“锅庄”,表演者或相对而立,或成对行进。每首曲子都配以不同的舞步,先慢后快,边歌边舞。主要表现自然景物、赞颂祈祷或倾诉爱情等。春倌及其说词春倌在社火场中是个小丑角色。由于官员是假扮的,而且为了戏谑嘲弄的方便,人们把这种戏化了的角色称作春倌儿。春倌说辞:福禄寿,三星高照;天地人,六和同春。春倌儿不说两句,有损人前礼义;说上两句,口吃言宕,前言不搭后语。上古之年,洪水淹天,黑水满地。天无日月世界愁,地无山川水难流。禹王治水,治了九江八水,五湖四海。山分岭,水分渠。渭河源山高地凉,五谷不接,寸草不长。自盘古出世,遗留了五月红塘,六月赛会,腊月迎春,正月元宵。说起了五月红塘,家家户户门插杨柳,渡用药酒,免了一年的瘟疫。说起六月赛会,各福神爷招在高山顶上。红旗绕山,蓝伞盖顶,插牌断路。万物在天,蚁民在地,这是福神爷的一场喜事。说起了腊月迎春,青天圈里造就了青牛一只,黄历一本。发往四大部洲,万国九州,各州府县,各街小巷,武官跑马,文官出行,棒打耕牛。这是文武百官的一场喜事。说起了正月元宵,天不交一年,不知春秋四季。人不换一岁,不知三老五辈,天子国号,某某年到了,亲戚们用起了元宵,贺起了太平。各寺各庙,降香一回,讨了一年的平安如意。亲戚们哪!将我们当人,写下红联的请帖。我们贱脚踏在贵地上,也没有千两的家俱万两的衣服。前有喇叭号头,后有唢呐铜钹;前是四大中郎,后有腊花小姐。妆了几对破烂不堪的身子,来在亲戚贵地上。说起了接神者,大炮连天,小炮垂地,头顶香盘,金钱佣马接应。说起了接人者,上扎了五花彩门,下安了稳坐的垫褥。前次里好酒贵饭,后次里清茶热酒;桌上抬的是凉州的细面,高灶的点心,我们众般玩手们实在不敢失手。我们秧歌走过之后,乡亲们沾沐天恩,久享太平。福神爷拥护,归在仓里粮万石,归在库里库满银。土地爷保佑,人勤牛走,耕播及时。一籽落地,万籽归仓。青菜般的得种,黄蜡般的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