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十番音乐始称“十番锣鼓”,俗称“十样锣”, 是福州主要地方音乐。在福州地区,因民间称弹奏乐曲者为?溃???衾钟纸小笆??馈薄J??衾智崴苫钇谩⒔谧喔星浚?袈珊托场⒃枚???I钍苋嗣裣舶??庥肫涫褂玫亩谰咛厣?睦制鞣植豢?J??衾值难葑嘈问椒治??嗪托凶啵?溲葑嗯帕形恢檬?纸簿俊V饕?怯τ糜谟?袢?岷桶傩栈樯ゼ奕ⅲ?约凹已绲让袼谆疃?小J??衾值那?拼蠖嗳〔娜擞胱匀簧缁岬墓叵担?逑忠欢ǖ囊饩常挥械谋硐止爬系拇?倒适隆?/p>
福州十番音乐起源于明代,以锣鼓打击乐为主奏乐器。崇祯末年出现新十番,既在大小锣、大小钹、长鼓(俗称“狼帐”)、清鼓(俗称“哒哒”)、云锣(也叫“十锦锣”)等打击乐器的基础上加入笙、笛、斗管(又叫"逗管”)、椰胡、二胡、月琴、三弦等十种乐器,称“十番”。“番”者,更番之谓,即同一首曲牌连续轮番演奏多遍,民间均以十字表示吉庆,故称“十番”。
侨乡一角 王孔岩/摄
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9年),福州有“十番赛会”,演奏各种民间小调和传统曲牌。文字记载者,有清乾隆举人郑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词》云“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空;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的咏句,说明二百多年前福州地区就十分流行十番音乐,并组建十番乐队参赛的盛况。
清末,皇宫召福州台南十番乐队晋京,在颐和园演奏。慈禧太后对十番音乐十分欣赏,特赠锦旗一面,上题“鹤鸣皋”三字。此后,福州十番乐队便以“鹤鸣皋”为队名。十番音乐盛行八闽各地,尤其在福建沿海城乡,如连江县的城关、?头、浦口等几个大镇,还专门请福州茶亭街十番乐师传授演奏技艺。
茶亭街的十番乐社可称福州地区十番音乐始祖。早在清乾隆、嘉庆年间,茶亭就有“十锣天”十番乐社。咸丰、同治年间有“盛世原音”十番乐社;继之先后出现“听月楼”“二听月楼”“三听月楼”“新听月楼”和“乐乐乐”等民间十番乐团。乐团成员多是日作晚归的茶亭周边手工业作坊工人和福州郊区农民。当时茶亭的十番艺人也四处传艺,曾东渡到台湾省南部,为在台一带垦殖的闽人和台胞传艺,演习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的代表曲目有《秦楼月》《水底天》《莲花册》《雁来云》《石榴花》等。茶亭十番音乐不仅流行于福州市内,也流行于福州周边农村及福州下属的五区六县,还流传到宁德、建阳、南平、古田、福安、柘荣、霞蒲等地,深受群众喜爱。
1922年,茶亭十番乐队以“鹤鸣皋”为队名,组团赴香港参加英国女皇加冕庆典大演奏,十番音乐从此名扬四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音乐工作组得到台江区茶亭“听月楼”十番班社珍藏的清咸丰七年(1857年)的乐谱,这个乐谱与现在的十番乐谱一样。
1978年,福建省举办第一届“武夷之春”音乐会,福州市代表队以十番音乐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交响乐形式谱写十番新曲《榕城之春》参加音乐会演奏,让人耳目一新,大受欢迎。宁德地区参加首届“武夷之春”音乐会,选派连江县拱屿农民业余十番乐队,在省城人民剧场演奏传统十番乐曲《蟠桃会》《雁来红》,全场听众报以热烈掌声,又在福州台江文艺剧场为工农商学兵大众专场演出。福建省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特邀农民十番乐队录音,并以乡音乡曲节目向台湾同胞播放,轰动一时。此后,连江县东岱农民业余十番乐队出席宁德地区音乐会,演奏传统曲牌《秦娄月》 《五凤岭》等乐曲,让听众欣赏到更为古老的演奏风格,在每首乐曲的开头乐段,管弦乐器均以颤音齐奏,给人声势浩大的感觉。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城乡十番音乐的演出活动空前活跃。十番音乐既可坐奏,又可行奏,民间无论逢年过节,婚丧嘉庆,送参军、迎喜报等都离不开。在政府文化部门经常组织文艺“踩街”、农村文艺汇演中,十番音乐都大显身手。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原来的传统曲牌已不能满足年青一代听众和乐队队员对音乐生活的新追求,各地十番乐队尝试以十番音乐形式演奏新曲,如《社员都是向阳花》等风格不同的乐曲。1985年,连江县举办大型“中秋思亲”文艺晚会,十番音乐加奏《新疆好》《思乡曲》等,十分成功。福建省电台和电视台现场录制下来向台湾乡亲转播;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录制十番音乐,顺着海风向海峡两岸渔民送去乡音,作为中秋佳节的节日慰问。
20世纪90年代,随着录音机的普及,福建省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禅和音乐》收录几首十番音乐,十番音乐因此也广泛传播。同时,福州市郊县亭江侨区还出现女子十番锣鼓舞奏,创造了载歌载舞格外欢乐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