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宗仁先生编辑整理《陇原秧歌集》在2013年出书以后,他又历时五年搜集整理了这本《陇原秧歌集(续集)》,现成书发行。该书收编小曲、小调、道情、毛秧歌、秧歌铰子、秧歌曲谱等150多首(支),共20余万字,倾注了编者大量心血,为陇上文化再添重彩!
封面
封底
前 言
随着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民间文化进一步的认识,党的政策又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秧歌,在各地越来越受重视,作为甘肃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市曲艺家协会理事会成员、副主席,陇西县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陇西县乡土情缘文学艺术协会会员的我,从小喜爱秧歌小调,并演唱多年,为了挖掘和弘扬陇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把父辈们演唱流传下来的民间小调保留下来,又特意从民间老艺人、秧歌爱好者那里进一步搜集整理,形成剧本,在2013年出版发行《陇原秧歌集》一书,现又进一步搜集整理出《陇原秧歌集》续集,印成这本书,以利于爱好者阅读演唱。
社火,也叫秧歌,是我国北方农村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娱乐形式,千百年来,每逢新春,村村镇镇都要闹社火,扭秧歌,有表演小调小曲,舞龙(灯)耍狮子的,还有踩高腿、耍早船、打太平鼓的。闹社火,表达着辞旧迎新的欢乐,辛苦一年总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丰收年如此,欠收年也是如此,吃过年饭,社火的锣鼓就敲起来了,社火吸引着人们,小孩们围着早船喜欢地跳来跳去,老汉们围着早船笑,年轻人醉在牧童和姑娘、丫环的嬉戏中,社火一来好不热闹!
陇原小曲是我几十年的爱好,由于文化水平所限和所收集材料的不足,很可能在理论和语言表达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希望曲艺爱好者和大家批评指正。
编者:倾宗仁
曲艺家的“中国梦”
定西市文联主席 常 青
《陇原秧歌集》续集是一本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书。
定西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倾宗仁收集整理的《陇原小曲集》,倾注了他这个土生土长在陇西农村的秧歌“好家”对陇中大地丰富璀灿、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的钟情和挚爱,也给陇西乃至陇中人民奉献出了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和难以估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问世,是我市曲艺界的一件大喜事。
三年前,宗仁就对我说起过他正在收集整理陇西秧歌小曲的事,并说初稿完成后让我看看,要我给他的小曲集作序,我欣然应允。今年春节前,他将集陇原小曲四十多本(折)的初稿拿给我。近日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几多欣慰,几多感慨,心潮起伏,思绪难抑……
宗仁和我是初中时的同窗好友,他出生在干早貧脊的陇西北山村,家境贫寒。七十年代的陇中大地,我最深的印象是:饥饿的农民扒火车去陕西背粮!他的父辈们也是这背粮“大军”中的一员。他家住陇西火车北站附近山坳,两间破土房,三亩贫脊地,但最吸引我的是他家院子里几棵“化心”梨树,一想起总叫人馋得口咽涎水!每年果实累累的季节,我和几个同学就撺掇他领我们去他家玩。曲曲折折十几里山路之后,围坐在他家“化心”树下美美地吃“化心”……此时,他总会一展歌喉,唱上几段秧歌小曲为大家助兴,曲声高亢悠扬,在空旷的早塬上久久回荡,同学们在欢聚中度过无忧的少年,是那么美好“满福”!
宗仁上学期间,寄住在县城姐姐家,和我恰好相邻。每天上下学,我俩总是并肩为伴,哼唱小曲,连说带扭,携手相乐、学校课余时间,同学们一吆喝一起哄,他即脱口吼几段民间秧歌小曲,嗓音宏亮优美,生、旦、净、丑皆能,唱、念、做、打俱佳。惹逗得好几十个同班男女同学扭来扭去,也招来邻班同学们围观鼓掌。那段时光,学校经常组织师生去火焰山下渭河岸边的农场劳动。少年的我们,像放飞的小鸟,抒意遨翔。活千得攒劲,午休时更是欢快无比,各自掏出带来的干粮,攒在一起,团团相拥而坐,共享“大餐”:冷洋芋、冷甜根、包谷面馍、山野菜、红薯干……加上路上顺手从旁边地里“偷”拔来的大葱下着吃,嘿!那就甭提吃得有多香多舒坦了。这时,最得劲儿的还是倾宗仁边扭边唱的陇西秧歌小曲《两亲家打架》、《绣荷包》、《放风等》、《牧牛》……同学们跟着他扭着,唱着,笑着,乏气一下子全没了。至今想起,曲音犹然在耳,甜美沁润人心!
曲子戏是甘肃的一大剧种,主要流布于平凉、定西及河西一带。曲子戏又称弦子腔、小曲子、地摊子等等,因各地方言不同,演出中也都冠以本地地名。如陇西小曲、通渭小曲、敦煌小曲、武都小曲等。在甘肃流传时间很久,从甘肃的汉画像砖,魏晋以来的众多石窟壁画,宋代出土的墓葬砖雕,都可以得到证实。敦煌莫高窟遗书中保存有唐宋以来的曲子达数百种之多,可见其历史悠久,传承深远。音乐为曲牌联缀体,牌子在四十至八十首之间。唱腔抒情委婉,清扬幽雅,悦耳动听,深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承光大,是我们当代文艺工作者光荣的责任和使命。
倾宗仁从小耳儒目染庄间人过大年耍社火,扭秧歌,唱小曲的热闹场景,自幼喜爱小曲,迷恋小曲,演唱小曲,逐渐成为十里八乡唱小曲的“把式”。为了小曲,他甘愿顶风冒雪走村窜乡,寻师讨教;为了小曲,他毅然开怀解囊,不惜以汗流浃背打工挣来的血汗钱,搜集资料,挖掘整理;为了小曲,他承受住了各种突然袭来的遭遇和不幸……
是这一片黄土地使他领悟出人生的哲理,铸就了他坚强的品格;是父辈们的勤劳赋于了它不懈追求的精神;是民间文艺的精神食粮滋养了他的艺术之魂;是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使他孕育出这一朵瑰丽的民间艺苑奇葩。正如诗人泰戈尔所说:“小草的足步虽小,却拥有足下的土地。”倾宗仁
犹如草木拥有大地的怀抱,拥有人民群众的爱护与支撑,所以他迈出的每一步都留下着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文艺家应如何去履行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为党和人民鼓与呼.应如何去艰苦磨练,实干兴邦,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权为序。
2018年4月8日
手稿
手稿
手稿
手稿
手稿
手稿
手稿
手稿
手稿
题记《陇原秧歌集》续集
陇西秧歌传千载
曲调婉转民亲睐
故事动人沁肺腹
抒情曲折难忘怀
自古口传无样本
时有误讹不甚赅
现代崇尚流行曲
秧歌失传究可哀
民间艺人倾宗仁
喜好钻研三十载
走遍南北访前辈
整理修改千百回
措词记谱细琢磨
考究文史茅塞开
收整剧本百部多
基本原貌保下来
自发笔耕情不禁
文化遗产复原胎
挖掘艺术功不没
经久传承兴未艾
包俊明
2018年10月
样稿1
样稿2
样稿3
民间艺术明珠的撺掇人
薛庆余
有着悠久历史的陇西,由于受到先秦文化的影响,又由于古代与羌、戎、藏等少数民族相错杂居,形成了它独特的地方方言,这为后来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艺术--秧歌,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和语言基础。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为庆贺天下太平,旨令公卿士庶,过年要貼春联耍秧歌,自京城到边陲,处处笙歌,歌唱盛世太平。自那时起,“太平歌”逐渐演变成了“秧歌铰子”,至今,陇西“秧歌铰子”开篇即是“太平年间太平多,太平人要唱太平歌”,当为古之遗风。
据传,清末,巩昌府来了一位朱姓民间艺人,随身带来了一样民间艺术瑰宝--说唱快板,即“评书”,深受陇西百姓喜爱,因而这一形势也得以迅速在当地流传,流传过程中,又不断融入陇西地方方言,经过不断传承,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陇西秧歌。
这虽是民间传闻,今已无法得到佐证,但至少说明了不同地域间民间艺术的相互影响对其发展的作用。
陇西秧歌特点,简言之:调式调性特点,其基准调为“1、2、3、4、5、6、7”七音基准音,即“七声燕乐音阶”;伴奏、唱腔特点,陇西秧歌的伴奏形式有两种:大场与小场,大场就是我们所说的秦腔乐队的武场,以锣、鼓、铙、梆子、碰铃、唢呐等为伴奏乐器;小场就是秦腔乐队的文场,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玄、笛子、二弦、古筝、扬琴、大提琴等。此外,其出场、道具,都有自身特点,这里就不再一一详述了。
民间艺人倾宗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陇西秧歌的演唱、挖掘、搜集、整理,倾囊而为、不遺余力,其情感人,其事可歌。
他历尽艰辛,搜集整理的《陇原小曲集》续集洋洋20余万字,纳小曲四十多首,小调八十多首,曲谱六十多首,计近百五十余支,实属不易,今欲付梓,于本人,可慰平生之志;与地方文化,实为一大幸事,可喜可贺!
我们当共为倾宗仁先生之壮举,以手加额!
编后记
《陇原秧歌集》从捜集、整理、完稿、出版,伴随了我十多年的坎坷人生,今已付梓,对我来说是了却了一桩心愿,现又整理把民间流传下来的一些小曲、小调、曲谱印制成《陇原秧歌集》续集一书,这期间有辛苦,也有欢乐,即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有了愉快的收获。我出生在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村家中,自幼生活贫穷,但因为有秧歌小曲伴随,我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和希望,支持着我一次次与命运抗争,我坚持到了今天,我经历了人生的三大悲剧,幼年母亲去世,失去母爱,青年离妻,后又取妻,中年又失去亲爱的儿子,又经历了死里逃生的车祸,落下残疾,又收留了无人照管的孤儿,为他取妻生子,收集秧歌时偶遇车祸,是传承秧歌文化的使命,让我战胜了死神,在重重的压力和痛苦面前总没有放弃对秧歌这项民间文化的追求,是秧歌中曲折委婉的故事,抚平了我心灵的伤痛,我热爱秧歌,秧歌就是我的生命,秧歌的精髓和灵魂已深深的渗到了我的骨子里,使我在多灾多难的岁月中,走乡串户,顶风迎雪,用自已汗流夹背挣来的血汗钱开怀解囊,寻师讨教,受过无数次的白脸,又得到过无数次的热情支持和笑脸,是友人的鼓励,群众的帮助,各级领导的支持和社会的力量完成了这本秧歌集。
自己是一位秧歌爱好者,自幼受父辈们熏陶演唱多年,特别是得到了父辈们的口传心授。使我积累了秧歌的基本素材,感谢民间和我一样的秧歌爱好者,是他们不吝赐教,把自己摸索出的秧歌精华资料提供给了我,使我的秧歌集升华到了今天的水平,我把他们保留下来的剧本加以搜集、整理,去其槽粕,留其精华。俗话说,看孩子自己的心疼,《陇原秧歌集》续集凝聚了我多年的心血,它就是我的孩子,现在我把它放出家门,走向社会,我们相信它的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厚重的古城文化。音韵朗朗上口,可读性、知识性、娱乐性、实用性兼具的特色,一定能为共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健康向上的风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陇原秧歌集》续集共收编小曲四十多首,小调八十多首,曲谱三十多首,道情、毛秧歌、秧歌绕子等七十多首。特别受到定西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常青,定西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巧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张小强、王剑霞,市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陶根顺,定西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薛庆余、陇西县文联主席窦根教,副主席许彦君,陇西县文化馆馆长陈刚,陇西县乡土情缘文学艺术社主席安国义,兰州文化联谊会陇西分会主席何彩霞,《陇上人家》主编杨雄伟、甘肃中晟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文斌,原陇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朱自武,原陇西县政协主席宋海荣,承蒙崔树声、席喜来、郑治国、倾根顺、倾让顺、史少奇、刘合聚、安国义、陈旭峰、包俊明、雷玉忠、王根想等友人的协助和供稿,领导和同仁的支持和鼓励,受到其他许多朋友们的无私帮助,在此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倾宗仁于北站倾家门
二0一八年四月
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