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咸阳牛拉鼓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3-16 14:33

  牛拉鼓是陕西省有极大影响的民间庆典性鼓舞表演艺术,扎根咸阳,威震关中,被誉为"秦之魂"。因所用大鼓高约120厘米,直径约140厘米,鼓身较大,须用牛车拉运,鼓手要站在牛车上敲击,从而得名"牛拉鼓"。表演时,鼓手双手各持长约50厘米的鼓槌,边敲边舞,动作具有"刚而不蛮,逸而不浮,稳而不沉,狂而不乱,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风格。2007年5月,牛拉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0年9月,中国·韩城"司马迁"杯全国首届锣鼓大赛盛大举办,经过层层筛选,我市牛拉鼓在200多家参选单位中脱颖而出,与35个参赛队一起交流展演。

  在这次中国打击乐界最有影响、最具权威的赛事中,我市由50人表演的牛拉鼓以其气吞山河之磅礴,曼妙如仙之轻盈,博得了现场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捧回了由大赛组委会颁发的"铜鼓王"奖。

  "这是一种荣誉,更是对咸阳牛拉鼓未来美好前景的有力佐证。"提及"铜鼓王"奖,咸阳牛拉鼓第二代传人郑志文自豪的话语里透着理性。

  如今,在传人郑志文的苦心"经营"下,享誉八方的咸阳牛拉鼓被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多次演出中斩获殊荣。1995年,牛拉鼓参加陕西省古文化艺术节演出,荣获四项大奖;1999年,被中央电视台"祖国各地"和"田野"栏目组分别摄制专题片《咸阳人的风采--牛拉鼓》和《黄土地的声音》,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2001年,被省政府指定为进京参展节目,赴北京向首都人民献艺。

  "西北鼓王"之子撑起鼓艺大旗

  牛拉鼓一般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为社火队开路,与旱船、高跷、竹马、芯子等秧歌一起,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社火队伍,整队出发表演,以示庆贺。牛拉鼓创始人是郑志文的父亲郑明寿,其鼓技超群,表演的"十二花"鼓舞动作深沉有力,稳重大度,大起大落,有翻江倒海之势,深受群众欢迎,被誉为"西北鼓王"。

  郑志文从小受父亲影响,开始学习牛拉鼓表演技艺,每每村上有活动,他都会操起锣鼓家什敲上一番。经过父亲的指点和长时间的练习,郑志文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11岁时就作为鼓手参加了西北五省(区)文艺调演,并选调进京表演鼓艺。

  从1970年开始,郑志文正式接过父亲的牛拉鼓大旗,开始了这一民间艺术的表演与研究。

  在延续父亲"十二花"的基础上,郑志文对牛拉鼓表演技艺进行了大胆革新,他创新了花样繁多的舞蹈动作,改变了独人独鼓这一单一的表演形式,创立了一人多鼓,多人一鼓和多人多鼓的击鼓形式,并扩大了表演队伍的人数,常以100-400人为组合,数百面大鼓在锣、铙等乐器伴奏下声震山河、惊天动地。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郑志文系统地整理出了牛拉鼓的全套鼓谱和套路,分解出"牛拉鼓"的鼓、姿、舞技,即六招八十八式,并以书面形式予以说明,使牛拉鼓成为具有独立艺术品格的鼓舞表演形式正式步入民间艺术殿堂,脱俗于一般简单的锣鼓队。

  让民间艺术瑰宝代代传承下去

     牛拉鼓创始人郑明寿为丰富、充实牛拉鼓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即使在与世长辞的时刻,也要儿子为他击鼓送终,儿子在院内挥泪击鼓,他在隆隆的鼓声中,感到自己的生命在鼓声中得到延续,才安详地合上眼睛。

  "祖辈留下的宝贝不能丢,这可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艺术财富。"郑志文说,父亲一生对其所创的牛拉鼓可谓情有独钟,他会将牛拉鼓一代代传承下去,使其发扬光大。

  如今,作为牛拉鼓的代表性传承人陈志文也将鼓艺传给了自己的下一代,他的一家可以说是"牛拉鼓之家"。

  郑志文的夫人吴华威及女儿郑莉君、郑莉娜、郑莉红和儿子郑莉鹏都是演奏牛拉鼓的行家里手。尤其是三女儿郑莉红被拍摄成专题片《千禧之夜靓丽的风景线》,节目播出后,郑莉红的演奏技艺赢得广大牛拉鼓爱好者的高度赞誉,人称她是牛拉鼓的第三代"女鼓王"。这让郑志文打心眼里高兴。

  更让郑志文感到欣慰的是在自己手把手的指导下,自己的孙子也能心领神会,将鼓艺表现得淋漓尽致。

  郑志文希望,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牛拉鼓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使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得到更好传承和提升。(咸阳日报 2012-03-13 刘伟 雒维 徐莉莉)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