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甘坊傩戏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11 06:28

撰文丨启明    摄影丨吴若峰

傩产生于黄帝时代的中原地区,形成并完善于商周时期。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傩与宗教、民俗和民间文艺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至今仍在中国许多地区流传。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之间表演。傩舞原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舞者戴形象狰狞的面具,扮成传说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傩、傩……”地呼喊着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祈求一年平安。

“喜事傩”舞目以吉祥喜庆的傩公傩母、福禄寿等为主。

傩舞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势:一种由主角4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另一种由12人组成,每人朱发画皮,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神名,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

  江 西 傩 舞 溯 源  

最早记载赣傩的是南丰县《金砂余氏族谱·傩神辨记》,其中说汉初长沙王吴芮奉命征伐闽越,驻兵南丰军山。为避“刀兵之灾”,告诫乡民“传傩以靖妖氛”。唐代文化鼎盛,《开元礼》对州县傩礼的统一规定,推动了江西8州37县“乡傩”的传播。

南丰《金砂余氏族谱》记载,余氏为避唐末战乱,由余干迁徙南丰,宋初将祖先在四川为官时崇奉的西川灌口二郎清源真君神像迁至金砂(现紫霄镇黄沙村),“立庙奉祀,岁时香火,遗其制曰‘驱傩’。”萍乡考证,太平兴国年间始建的石源仙帝庙,供奉傩神唐宏、葛雍、周武三将军。宋室南渡,隆佑孟太后驻跸南丰觉源寺,大批赵氏宗室成员流寓南丰,家乐伎艺聚集,百年“景象繁华”。

上甘村曾建过三座傩神殿,其傩班为南丰现存延续时间最久远的傩班之一。初四、初六、初九三日,村中有结婚、生儿子等喜事的人家,会请傩班来自家跳“喜事傩”。

明清两代是赣傩繁荣时期,江西30多个县市有乡傩记载或遗存——赣东以南丰为最,清末至今有180多个村庄组建过傩班,现仍有“跳傩”、“跳竹马”、“跳和合”、“跳八仙”等113班。赣北记载甚多,南昌和新建称“大傩”,高安和上高有“逐疫”,靖安和奉新名“掸傩”,修水叫“行傩”,武宁唱“傩歌”,德安“行傩礼”,瑞昌有“神傩”,都昌谓“逐疫”,彭泽“赶花猫”是傩俗。

赣中是乡傩活跃区,清代峡江元宵“有傩”,清江和丰城的傩戏流传到云贵。赣东北数婺源有名,傩舞称“跳鬼”,清代有36傩班、72狮班之说。浮梁有“五举戏”,先跳傩,后舞狮。在赣南,宁都有傩舞遗存,瑞金有傩俗记载。各地乡傩构成具有江西特色的赣傩文化群。

南 丰 甘 坊 村 傩 戏  

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南丰则是江西的“傩舞之乡”,上甘村的傩文化,融合儒、释、道三教色彩,是南丰乡傩的典型代表之一。正式的傩仪式从正月初一开始,持续至十九日上午结束。其仪式结构和程序分为四部分:起傩——演傩与装跳——解傩——安座。

正月初一早晨,傩班所有成员来到傩神庙,众人把面具取出,按次序整齐地排放在神坛上。当日要去村中的三座甘氏祠堂跳傩,并到村东约3里的甘真人祠参拜。初二,傩班到本村的分支——下甘村跳傩。初四、初六、初九三日,村中有结婚生子等喜事,会请傩班来自家跳“喜事傩”。其间,初三到十二,外村有请,傩班则出坊跳傩。十三、十四两日,除跳过喜事傩的人家,傩班在本村各家跳傩。

十六日以后,则进入整个仪式最重要的部分——解傩。所有跳傩的人家必须解傩,解有解除、搜除之意。解傩仪式分家中和殿上,家中解傩在十六、十七日,殿上解傩从十八日晚开始,持续至十九日凌晨结束。第二天,众人收拾、安放好面具、道具等各种物品,整个仪式就结束了。

甘坊村的傩仪式中,到每家“沿门”进行的面具舞表演叫“演傩”。

  甘 坊 村 解 傩 仪 式  

甘坊村傩班兼有组织和表演的双重性质,傩班老大称为“正印”,老二称为“副印”,他们是主要的管理者和负责人,由傩班成员推选。正印必须是甘姓,副印可以是杂姓。

甘坊村的傩仪式中,以“沿门”方式,在各家和傩神庙进行的有一定情节性的逐除仪式,表演者头戴面具,表演象征驱除鬼魅的短剧,称为“解傩”。这种逐除仪式更接近傩仪式“逐疫”的原始功能,正月十八日早晨,傩神庙内格外热闹和忙碌,从十八日中午起,中饭、晚饭、解傩结束后的“夜宵”,以及第二日中饭,大家一共要在傩神庙里吃四顿。

傩舞是跳给神灵看的,全套舞目包括开山、魁星、判官醉酒(又称二鬼偷花)、孙悟空、福禄寿、叠罗汉、西天取经、张天师召将、傩公傩母。

下午四点,傩班在村边各处小庙点香、放鞭炮。这时正印和众人关上庙门,开始把面具擦洗干净后排放整齐,并摆好猪头、水果等供品,结束后才将门打开。约傍晚六点,仪式开始。首先有催神仪式,由于所请神灵众多,催神的次数也格外多,按单年或双年要反覆进行十六或十七次。因为时间很长,晚饭就插在其中。

傩班人员先在傩神庙外的巷道两旁插上线香,约向南50米至路口止。据说这是向神灵标明降临后的道路,让它们由此登入傩神庙。正印执锣,副印执灯,走到路口,面西站立。副印插路香,烧纸钱,并放数枚小鞭炮后,两人三鞠躬,正印高举铜锣,头前后左右摇动,如对镜自照,据说这是催神之诀。他同时由慢渐快地敲锣,副印再放两枚小鞭炮,两人三躬返回。殿内的动作一样,只是不敲锣,一来一回称为请神一遍。晚饭后加一人敲小扁鼓,过程相同。

上甘村的傩文化,融合儒、释、道三教色彩。

然后是请神仪式,傩班众人跪在神坛前,正印念“殿内界傩请神辞”,并判占卜神意。辞中所请的神灵来自甘坊附近村落、山川的各坛各庙,大约到晚上九点,开始跳傩(也称演傩)。当晚的傩舞是跳给神灵看的,要跳全套舞目,包括开山、魁星、判官醉酒(又称二鬼偷花)、孙悟空、福禄寿、叠罗汉、西天取经、张天师召将、傩公傩母。

表演完最后的傩公傩母,立即开始搜厨仪式。鼓声突然变得奇异,节奏加快,短而急促,两人戴鹰哥元帅和田螺大王面具上场,各执铁链两端做跳跃、搏击状,口中发出鬼魅般的“呜呜”声。第三人手执搜厨大王面具上场,也做搏击状。然后搜厨大王冲进傩神庙西侧的厨房,拿起锅内的一碗米和肉,回到殿上,然后将米倒给众人,自己只留一点。这些米被村人拿回家,据说可以护佑家庭平安。之后,由手持搜厨面具的演员带领,另两人和傩班所有成员疾步出殿,走到村东头的水塘边,锣鼓停止,众人点燃纸钱,象征将疫鬼逐除水中,然后回殿。

由手持搜厨面具的演员带领,傩班所有成员疾步出殿,走到村东头的水塘边,锣鼓停止,众人点燃纸钱,象征将疫鬼逐除水中。

最后是送神仪式,傩班弟子每人拿数叠纸钱,托碗一只,内盛灶灰和断香,六人对称地站在殿门口。正印念辞神口诀后,在鼓声下正印带领众人从侧门奔出,绕村一周至水口,沿途插遍线香。正印再念口诀并判:“傩神启教,历代今古,老幼宗师,传于弟子,一代传于万代,先师传于后师,弟子不能远送。圣落地,诸神速起。”此时庙内殿门紧闭,直至众人送神归来打开,整个解傩仪式结束。

家中解傩与之类似,具体是准备一碗饭,两片猪肉,放在锅中。傩班先在厅堂里跳,之后三人扮演搜厨大王、鹰哥元帅、田螺大王,到厨房、猪圈等处伴着锣、鼓走一遍。据说过去解傩还要跳“二郎伐弓”,这舞平时不演,只在解傩时跳,但现在该面具丢失,舞蹈便也省却了。

甘坊村的傩仪式中,到每家“沿门”进行的面具舞表演叫“演傩”。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