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民俗》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4 05:29

《汉中民俗》——耍灯

2020-01-07 15:08

耍灯,又叫耍马、地社火、哑巴戏,是民间社火的一种,是汉中地区的民间舞蹈之一。它的历史悠久,形式活泼而热烈,内容丰富,有广泛的群众性。这耍灯形式,其他地区还未发现,只有洋县的谢村、智果、前湾、老庄及城固县的原公、文川等地过去很流行。这些地区,都有社火会,备有社火箱幛——活动基金、服装道具等。

图源网络

过去,每逢腊月,各地就由社火会组织十二、三岁的男孩三、四十人进行培训,并吸收当地有武术的人参加,由教师每晚排练,群众称为教灯或教马。正月初五后出灯,正月二十日送灯。在此期间,每晚敲锣打鼓,背或拉、抬上服饰、道具(演员化装好),到四方演出。它名叫耍灯,实为哑剧和舞蹈混合的表演艺术。因它在演出时,先以亮龙开场,再加上几十盏不同类型的彩灯围在场子周围照明,故而又被称为耍灯。

耍灯分文、武灯两种,也有文、武兼备的混合灯。但无论哪种,都有一人扮成三花脸,头戴将巾,身穿箭衣和马褂,手拿令旗;放在每个节目出场前,他先上场以顺口溜形式,报下边所表演节目名称和内容,群众称为报子。

图源网络

例如表演《逃国》时,报子上报道:“报,报!报于诸位都知道,楚平王无道又遥乱,伍员逃国过昭关,一夜愁白了项下髯”观众一听,就知道下边将是表演《逃国》。

又如:“花中之王是牡丹,天姿国色震中原。掌得一颗元戎印,军令如山鬼神寒;严以律己作表率,公而忘私斩儿男,……”这几句顺口溜一说,观众就知道要表演《樊梨花斩子》了。

文灯多以双人对舞和三人、四人群舞,表演古典戏和反映民间生活故事为主,其内容丰富,节目很多,表演洒脱、大方。常表演的戏剧有《卖水》、《张公背张婆》、《花云射箭》、《跑庵》等六、七十个。民间生活题材的节目有《花换布》、《懒婆娘点豆》、《陈兴打娘》、《打灶君》等。表演多以夸张的手法,通过风趣的情节讽刺、鞭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使人在欢笑中得到教益。

图源网络

武灯则以虎跳、抡手、起脚、拳术,以及刀、枪、剑、戟、棍棒等兵器对打、群打等形式,表现传统的武打戏为主。其动作粗犷有力,要求手脚灵活,动作干净利落。常表演的节目有《长坂坡》、《刹四门》、《破天门阵》、《金沙滩》、《盗扇》、《战金山》、《盗草》等三十多个。洋县以老庄的武灯、智果的文灯最为有名。

耍灯主要以舞表现故事。其主要舞步,大体可分为跑和走两种。

跑用于旦行、丑行、文行。跑时要求脚跟提起,用脚掌碎步(跑)向前或退后,力求身子平稳,步子快速。身子随着双臂前后、上下划动;像彩蝶飞翔于花丛,似蜻蜓点水于湖面,要求平稳、敏捷、飘洒、轻盈。

走多用于净角、老生、武生行;举步要刚健,脚跟先着地,迈步甩臂,起脚踢腿,力求雄壮、威武。行步中双目直视,挺胸直腰。

图源网络

舞蹈的队形变化,是根据上场的人数而定。如两个人的戏(如《赶坡》、《访白袍》等),用拐子花(∽形),三人戏(如《李彦贵卖水》、《双锁山》等)用三插花,四人戏用四穿花(如《二进中》、《三会审》、《四莲梦》等)。因耍灯表演的多为折子戏,一般最多只有四人上场。还有随着剧情的变化而改变半月形、双开门等。

耍灯,虽然演员不唱不说,也没有管弦乐;但有铿锵的锣鼓伴着紧凑的舞步和风趣的表演,使观众不断爆发出欢乐的笑声。再加上几十盏彩灯照明,那真是灯火辉煌,人声沸腾;锣鼓震天响,热闹莫过于耍灯。

孟学范:男(1928.9.14~2013.4.2),陕西省洋县人,南郑县剧团编剧。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楹联学会会员。曾任陕西省民俗学会首届理事、汉中地区民俗学会会长、政协南郑县第三届常务委员等。

出版、发表剧本17个,搬上舞台20多个。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艺作品400多篇(首),出版《巴山民俗》。

参与编纂《中国民俗大观陕西卷》、《中国食俗大观》《陕西省民俗志》、《陕西省戏剧志·汉中卷》、《南郑县志·戏剧志》。

来源:《汉中民俗》(y)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IKHSEFWW9Jvk-9ItLTb2g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