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文化|武威第一本《社火新唱词》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22 01:52

凉州文化|武威第一本《社火新唱词》

2018-08-18 16:37

编者按

“社火”是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地方民间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

“社火”是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地方民间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古时方圆6里为一社,以社为单位“击器而歌,围火而舞”,故称社火。社火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地社火,背社火,抬社火,车社火,马社火,高芯社火,高跷社火,血社火,山社火,狮子舞,唱社火,丑社火等等。

在西北地区,每年春节,各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锣鼓手,舞狮等等。群众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队伍,并赠予烟酒等礼物。社火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

社火这一活动千秋万代地流传下来,但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演变,其形式、内容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时代赋予社火以新的内容。文化大革命期间,古代剧目停演,社火也被斥为宣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四旧之一,被禁演。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火这一传统民间娱乐活动才得到恢复。现时,社火从根本上摒弃了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的祭祀,纯粹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

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社火活动主要有:甘肃社火、陕西社火、青海社火等。甘肃社火又分:凉州社火、古浪社火、张掖社火等。

武威人闹社火,看社火的文化风俗习惯,似乎自古以来即有。据考证,武威的社火,早在汉唐时期即有,至少也有上千年的历史。很早以前,武威城乡四处即流传着一句俗话:“王城堡的社火重打一上来”。说的是,王城堡的社火在武威原来是很有名气的,可是有一年却闹砸了,所以流传下来了这么一句俗语。

笔者在1983年元月还曾为此写过一首《王城堡的社火名气高》的社火新唱词,当时登载在由县文化馆冯天明老师主编的《社火新唱词》上。虽然当初条件有限,还是一本油印本;但是下发到武威各个公社、大队以后,对一年一度的乡村闹社火,还是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据笔者所知,这也是武威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由文化部门牵头编印的《社火新唱词》。在这本《社火新唱词》上共登载了20首社火新唱词;唱词后面还登载有王纲作词,刘期相谱曲的《家家门上挂红灯》等11首歌曲。当时的作者有:冯天明、张铭文、毕瑞庭、徐平林、王振国、卢喜、魏东槽、李青和岳永进等十人。

弹指一挥间,三十余年过去了。武威的社火依然如火如荼。每年到了正月初八,城乡四处即更加热闹了起来。城里人纷纷走出户外,农村人不分远近,或步行或乘车如赶集般的涌向市区。一时间四街八巷,摩肩接踵。不时即可看到由市、区文化部门牵头组织并统一安排的社火队伍,自觉地排成一条长龙,从东、西大街一直闹到南、北大街。每到一处爆竹震天,烟花四起,好个热闹景象!唱新春,唱小康;唱改革开放,唱科学发展,唱石羊河,唱《凉州词》------

这里,不妨将当年笔者所写的社火词——《王城堡的社火名气高》,附于文后,以飨诸位读者。

附: 《王城堡的社火名气高》

王城堡的社火名气高,

凉州人哪一个不知道。

十年浩劫遭磨难,

“四害”横行不敢闹。

如今的政策就是好,

承包田里的产量高。

物质生活丰富了,

精神文明也不能少。

不能少,赶紧闹,

背起鼓子挺起腰。

感谢党的好领导呀,

王城堡的社火要重打一上闹。

闹的瘟疫百病消,

忧愁烦闷闹净了。

闹的丰收好年景,

荒旱灾害闹跑了。

闹的猪羊满圈了,

闹的粮食冒仓了。

闹的福寿临门了,

闹的财路享通了。

闹的春光灿烂了,

闹的人心亮堂了。

闹来闹去闹好了,

闹的国泰民安了。

作者简介:陈有顺,字仲达,武威市凉州区发改局退休干部,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研究员,陇右姓氏文化与谱牒研究学者。先后在《甘肃日报》《甘肃文史》《民主协商报》《甘肃经济日报》《甘肃工人报》《武威日报》《寻根》及《回族诗刊》等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杂文、报告文学及文史作品等300余篇。著有《陇右陈氏文史考》、《甘肃武威·陈氏族谱》等。

来源:凉州文化研究

点击阅读原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