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芹专栏】作文教学:晒晒家乡的年俗年味
2023-02-13 06:00
发布于:山西省
晒晒家乡的年俗年味
文|夏海芹
导语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有仪式感的传统节日,各地因风土人情不同,过年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年的味道藏在丰富多彩的年俗中,南有舞龙舞狮、逛庙会、赏花市,北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年俗,不仅集中体现了千百年来人们的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美食荟萃的狂欢式展示。
中国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一起来晒晒家乡的年俗年味吧!
名篇登场
社火迎春
乔忠延
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古老的年俗却桃花依旧笑春风,鲜活在临汾大地上。
闹社火,就是临汾不变的风俗。如果说年夜饭是一家人欢聚的大团圆,那闹社火就是全村人欢聚的大团圆。大年初一,放过亮响响的鞭炮,吃过香喷喷的煮饺,穿新戴洁的后生,穿红挂绿的姑娘,还有天真可爱的孩童,都欢聚到村中的广场上。银须老爷爷、白发老奶奶脚步虽然不如年轻人灵动,却也赶来了,或拱手揖礼,或脱帽鞠躬,团拜一过,社火即闹腾开来。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
欢声笑语最响亮、最激昂的时刻,一准是在跑鼓车。两架鼓车,两拨后生,在跑道的左右分别就位。每架车上竖一面大鼓,一个壮汉手持鼓槌牢牢站定。车前一个彪形大汉早已双手掌住车辕,辕把前十个小伙子甩掉棉袄,拉起襻绳,一律弓步待发。一声炮响为令,随着周边众人的呐喊,眨眼间两架鼓车如离弦之箭,窜出好远。车上鼓手猛擂,车下后生猛跑,争先恐后,只为拔得头筹。跑得浑身冒汗仍在猛跑,跑得头冒热气仍在猛跑,这班人刚刚跑得吁吁气喘,已有人钻进拉车的行列飞速替换。鼓车过处地上轰隆隆震荡,身边风声呼啸,耳畔山呼海啸,恍若地动山摇……
突然静了下来,静得鸦雀无声,这一准是开始登天塔了!天塔是用板凳当场搭建的高台,左一条右一条,横一层竖一层,层层摞高,摞高,搭建者已站在高空飘摇了,板凳还在摞高。仔细看,不是人在飘摇,而是头顶上的白云在飘摇。看看,称作天塔毫不夸张吧?正愁搭建者如何下来,忽然如风摆杨柳,人已顺着塔边滑落在地。不待喝彩声响起,四只色彩亮丽的“雄狮”,早蹦跳出人群,沿着天塔四个角同时上攀。攀一层,勾腿侧身,面朝天空摇头晃脑,似乎在抒发凌云之志。再攀一层,背负蓝天,朝下观看,犹如展翅大鹏俯瞰人间。不觉然,四只“雄狮”已蹦跳上天塔的顶端。看看那高耸云天的架势,仰头观望的人哪个不敛声屏气,真真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可这不知高低的“雄狮”偏偏还要腾空蹦跳,似瑶池摘星,如天马行空。表演者艺高人胆大,观赏者却禁不住提心吊胆,手心出汗!
孩提岁月看过无数次跑鼓车、登天塔,只觉得过瘾、刺激,却丝毫不明白父老乡亲为何要玩这一把心跳?年事渐高,阅世渐多,逐渐悟出这跑鼓车、登天塔,是乡亲们满腔豪情的喷发,是在展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
白天里的闹社火就够红火了,可夕阳西下后的热闹才更让人期盼。夜里的欢腾要让人看得见,就必须请出灯笼。灯笼是个妙物,既让人看得见,又不让人看得那么真切,迷迷蒙蒙,亦真亦幻。当然,只把灯笼提在手里,是映照不出这样如梦似幻的光景的。于是,长长的竹竿将灯笼挑到梢尖,高高擎起,温润的光色便映亮周围一片。细看,这灯笼妙不可言,不只是椭圆的、四方的,还有用竹子扎成的黄牛、玉兔、骏马……十二生肖云集,装点夜色,散发光亮,映照出醉人的景致。
灯笼装饰着社火,社火催化着灯笼。先前是百家百户各自带灯,谁都可以高擎灯笼闹社火、看社火。后来,高擎灯笼有了讲究,谁家新娶了媳妇、新添了人丁、新盖了宅院、新考上大学,才有高擎灯笼的资格。看吧,高擎灯笼的人满脸喜气,观赏表演的人喜气满脸,红红火火,何等壮观!
临汾的父老乡亲,把灯笼叫作“高照”。看到此处,你一定理解这称呼的由来了吧?高照,高高照亮了闹社火的场景,高高照亮了烟火人间。你看那高擎灯笼追逐鼓车的人群,一路奋跑,蜿蜒成了一条腾飞的火龙;你看那高擎至天塔上的九个灯笼,簇拥一团,散发着温润的红光。光色映红了每一张仰头观望的笑脸,如同一朵朵绽开的春花。春花簇拥,春花斑斓,交织出一幅心花怒放的秀丽画卷。
临汾春烂漫,春天欢笑着到来了。
思维路径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段引出临汾年俗,末端收束升华,中间内容是主体部分。主体部分以场面描写为主,辅以精准的动作和生动的细节,描绘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社火表演的精彩画卷。热闹喜庆的场面,酣畅淋漓的演出,是父老乡亲勇于攀登、敢为人先的精神面貌的象征。古老的年俗里,有文化的积淀,有历史的缩影,更饱含了作者对红红火火的好日子的期盼。
名家借鉴
红火大场面,欢乐文化年
本文写民俗表演,读来却有满满的文化味儿,奥妙何在?
妙招一:广角拍出宏观面,短焦拍出微观点。本文描写极富镜头感,随着镜头长短远近不断切换,画面也随之改变。点面结合是场面描写的基本特征,“面”指所有人的整体情况,第二段用广角镜头拍出宏观画面,全村乡亲、男女老少广场云集;“点”指典型人的个体表现,两拨后生、四只雄狮、擎灯笼的人是“点”的描写,用短焦镜头近距离拍摄。
妙招二:工笔描绘动态面,议论凸显文化味。在文中,不管是跑鼓车还是登天塔抑或是高擎灯笼,每个场面都是一幅流动的工笔画,每一幅画中又蕴含着美好的寓意。写跑鼓车突出一个“争”字,写登天塔突出一个“勇”字,写高擎灯笼突出一个“喜”字。不仅描写趋向核心词,描写之后的议论也都围绕着核心词展开,通过反复渲染,民俗演出中的文化味儿就渐渐浓郁开来。
同类品读
头顶的云彩
吴昌勇
陕南腊月,当野桃花信使般将春归的消息传遍山冈,春气就从大地升腾到头顶,手指插入发丝的瞬间,分明感到:该理发了!这是传统的年俗之约,辞旧迎新,乡亲们一定要为自己和家人讨个好彩头。
打我记事起,腊月的最后几天,爷爷家门外的小院坝就是一个露天的乡村理发馆,四叔是业余理发师。那时四叔刚二十出头,工作闲暇,他总爱到理发馆转悠,日子久了,也照猫画虎般学到点理发的手艺。
起初,四叔怕手艺不精让乡亲们失望,在曾是村里剃头匠的爷爷的鼓励下,四叔的信心大增。
等到炉火烤得乡亲们满脸通红,火炉上铁壶的壶盖也被蒸汽掀动得嘭嘭作响,四叔起身,拎了椅子和围布走向屋外。
只见他跨开双脚呈“八”字状,一把桃木梳子将湿头发梳顺,目光绕着头顶细细端详一番,左手搭在头顶,握在右手的推子从脸颊、从耳畔、从后脑勺向头顶缓缓推移,推齿伴着手掌和弹簧的松紧节奏,在潮湿的发丛中穿梭。四叔憋足劲儿,鼓起腮,不时吹落一绺绺剪掉的头发,并左右移动视线,仿佛正在创作一幅炭笔素描,在对强弱、明暗、虚实的修正中,让发际线尽可能立体、流畅。
乡亲们端着镜子左照照,右看看,瞧见棱角分明的一头短发,咧开嘴,笑着夸赞四叔的好手艺。
他们用手在头上反复摩挲,散着热气的头顶,似乎有一片柔和的云彩,在跳跃,在铺展,在弥散。那一刻,四叔握在手中的仿佛不是推子,而是一支温水泡开的毛笔,在每个人的头顶绘出辞旧迎新的精气神。
多年之后,四叔在县城有了自己的新居。任凭时光变迁,“从头开始”的年俗不变,为生活讨个好彩头的期待不变。
每临年关,四叔依然会去理发馆理发。盛世祥和的祝愿,尽在和四叔一样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创造生活的万千劳动者的展望和憧憬里,如头顶的五彩云朵在春风里飘荡。
|品其妙|
本文详写20世纪80年代末四叔为乡亲理发的故事,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动词写出腊月理发的动态场景,又通过四叔的“细细端详”“缓缓推移”“左右移动视线”和乡亲们的“左照照”“右看看”等细节,写出陕南乡下农家对腊月理发这一年俗的重视程度,让理发充满了仪式感。
作者在开篇、文中和结尾都采用议论手法,反复渲染,赋予腊月理发这一年俗以文化寓意,乡邻们期盼的不仅是好看的发型,更是为一年之始图个“好彩头”,让即将开启的日子有个“好奔头”的象征。
迁移写作
写作练笔
年味是什么呢?是甜在嘴里的大白兔还是拿在手里的糖葫芦?是塞满鸡鸭鱼肉的冰箱还是打扫一新的房间?这些,只是年味的一部分。
年味更藏在丰富多彩的年俗中,岁月变迁,年俗不变,年俗中蕴含的文化和寓意被沉淀下来,历久弥新。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一方风俗,年俗是寄托,是传承,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是游子千里奔赴的乡愁眷恋。请以“年俗”为题目,通过写富有地方特色的年俗,体味年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注:该文发表在《作文素材》上。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夏海芹,广东仲元中学语文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优秀教师,省骨干教师,省作协会员,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得者,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委,“国培计划”省骨干教师提升班讲师。
个人公众号:夏海芹随笔
郑重声明
本期内容为“语文湿地”(微信公众号:yuwenshidi。以下简称“湿地”)原创首发内容,任何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转载、复制、摘编前,必须得到“湿地”及原创作者的共同授权许可;未经“湿地”和原创作者本人的共同授权许可,禁止以任何名义进行转载、复制、摘编等任何形式的使用。一经发现,我们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规的相关规定,追究其侵权行为。
尤其强烈谴责以 百度文库、 豆丁网等为首的明目张胆的盗版行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