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郴州再现“大头娃娃”,疑固体饮料充特医奶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公告,责成相关部门对涉事商家进行彻查,依法从严从重处罚,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
“大头娃娃”牵动公众视线,人们很容易将其与12年前的三鹿奶粉事件联系到一起。群情激昂可以理解,但感情宣泄不能代替理性审判,从目前公布信息看,此次事件与三鹿尚有很多不同之处,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在事情没有完全水落石出之前,不宜绑架太多网络民意判决。
但逻辑必须厘清。首先公众需要知道,谁是责任主体?目前矛头集中指向倍氨敏“奶粉”生产商湖南唯乐可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然而,该公司称产品包装明确标明为“固体饮料”,有合法生产权和产品合格证,婴幼儿是可以饮用的,不存在冒充“特医奶粉”一说。
那么就有两种情况。一是涉事企业说谎,或产品本身存在偷工减料问题。二是产品确实合格。前者自当严惩,若是后者,又是谁在诱导或者误导家长?
相关药店、母婴店恐怕难逃其咎。“我看到包装上有固体饮料的字样,觉得有点奇怪,但药房的人说这就是一种特殊奶粉,很多人都买,销量很好。”根据相关报道,中间商为追逐利润,夸大产品功效,将普通固体饮料作为婴幼儿配方乳粉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兜售,很可能是事实。
试着还原一下大概过程:部分婴幼儿天生牛奶过敏,最优选择是服用特医奶粉,但其价格昂贵,使用合格的“固体饮料”产品,也有一定效果,对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家庭来说,也更加便宜,但固体饮料营养很欠缺,不能完全替代其他营养品。生产企业或中间商刻意隐瞒这一事实,可能相关监管部门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家长相信买的是特医奶粉或同等功效饮料,个别婴幼儿因过于依赖此产品,导致营养严重不良,就像小说《红岩》中小萝卜头一样,成了“大头娃娃”。
“大头娃娃”事件再次暴露出婴幼儿营养品市场乃至整个农村卫生健康体系存在的漏洞。
一方面固然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养奸,特别涉事生产商,即便产品合格,是否有利用部分农村家长相关知识欠缺,故意打擦边球以谋求利益之嫌,必须有交代,如若不是,也必须还企业以清白;
另一方面,加强相关监管与制度设计,加大广大农村地区健康知识普及力度和营养健康跟进措施,同时政府与企业合作,尽可能降低特医奶粉成本价格,让全国上百万牛奶过敏宝宝健康成长,亡羊补牢,未为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