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秧歌展演丨一文揭秘,关于“秧歌”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2024-02-22 17:00
发布于:陕西省
当2024陕北榆林过大年与全国秧歌展演碰撞,闹秧歌、迎新春成了塞上榆林最浓郁的新春味道,榆林城嗨翻天了!2月13日起,全国秧歌展演在榆林火热开舞,彩绸飞舞、鼓声震天。
来自9省(自治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13支秧歌队和陕西各地及榆林市内共35支秧歌队在这里各显神通。展演现场,鼓乐喧天。观众们陶醉在这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中,感受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和强烈的文化共鸣,也在独特的舞姿、节奏和韵味中,感受秧歌艺术的无限魅力……
一场场秧歌展演,用热情洋溢的舞姿和动感十足的韵律,燃爆整个榆林古城,让榆林瞬间变成了热闹的舞动海洋!从东北的豪放秧歌,到江南的柔美秧歌,再到西北的神秘秧歌......每一种秧歌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关于秧歌你知道多少呢?一起来看看吧!
01
秧歌的起源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的类称。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
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200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2
秧歌的历史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
关于“秧歌”的起源,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
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取得胜利后拿起抗洪的工具,唱、跳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人数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
民间第三种说法,是根据《延安府志》记载“春闹社,俗名秧歌”,猜测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作为中国广泛流传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秧歌以前主要在传统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于广场表演。主要是由劳动的步法,作为舞蹈步法的基础,在艺术上加工,逐渐形成完整的秧歌舞,其后成为祝贺性、娱乐性的新年社火队舞,表演内容多为汉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03
秧歌的特色
表演形式
如今,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则柔美俏丽,千姿百态。
风格构成
秧歌是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是一种用锣鼓等伴奏,将舞蹈,歌唱等融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艺术。汉族民间主要流传着唱秧歌、扭秧歌、戏曲秧歌、戏剧秧歌四种型式。
主要种类
秧歌号子
高邮市秧歌号子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高邮民歌一部分、卸甲民谣一部分,在2010年12月28日被入选第二批高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秧歌号子融合了高邮市里下河地区稻作文化、宗教文化、水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包含风俗礼仪、生活习惯与家庭伦理等内容。
东北秧歌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
华北秧歌
关于华北秧歌,《民社北平指南》中所记北京“鞅哥会”:“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戏,并踩高跷,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头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渔翁、卖膏药、渔婆、俊锣、丑鼓。以上十部,因锣鼓作对,共为十二单个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极尽贡献艺术之天职。”
河南秧歌
河南地区的秧歌有“回民秧歌”“军庄秧歌”“大营秧歌”等。“回民秧歌”是河南省为数不多的回族民间舞蹈,风格与汉族传统秧歌有区别,有记忆的流传时间约为200多年。而“军庄秧歌”源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4年),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高平秧歌
高平秧歌渊源于高平市东南乡,流行于高平全境及晋城、陵川等邻近县份。演唱时只有梆子击节、锣鼓伴奏,故又称“千板秧歌”。由坐摊说唱发展为一个独立剧种。演员行当齐全,板式有十字腔(三三四)、夹四腔(三四三)、倒板、垛子等。代表剧目有《打捧捶》、《打酸枣》。秧歌剧针砭时弊。
西北秧歌
西北地区的秧歌表演,有所谓“白髯、花面、红缨帽,白皮短褂反穿,手执伞灯领队”者,相当于东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导者、华北秧歌中“长袍短褂、皂靴羽缨、持红罗伞者”。
伞头秧歌
在晋西和陕北流行的“伞头秧歌”,秧歌队中有一举足轻重的歌手,左手摇响环,右手执花伞,俗称伞头。伞头一般是一支秧歌队的统领,其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局、编派节目,带领秧歌队排街、走院、掏场子,并代表秧歌队即兴编唱秧歌答谢致意。
陕西秧歌
陕北地区把灯节活动称作“闹秧歌”,各村的秧歌队在一名持伞的“伞头”带领下,和着锣鼓声的节拍起舞,跑“大场”(群舞)、演“小场”(双人、三人舞),并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贺新春,祈丰年。领舞的伞头要善于领唱传统的歌词以及因地制宜即兴编唱新词,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
湖北秧歌
湖北房县元宵上演的秧歌灯,云南姚安花灯戏十百为群,民国湖南《嘉禾县图志》:“秧歌,一谓之‘花灯’,饰童男女相对唱跳,金鼓喇叭与身手相凑,类于衡州马灯矣。其风至十五日止,谓之‘耍元宵’。”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所记江苏仪征的“花鼓灯”,是典型的秧歌。广东普宁、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写作莺歌、秧歌、因歌,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征,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称。
……
黑龙江东北传统大秧歌以雄壮的鼓点和刚劲的步伐,展现出北方人民的豪迈与坚韧;安徽花鼓灯秧歌以轻盈的舞姿和柔美的旋律,勾勒出南方水乡的婉约与灵动;广东潮汕英歌舞,呈现出活力四溢的现代气息……从北方的豪放热烈到南方的细腻柔美,从东部的激情四溢到西部的深情厚意,来自全国各地的35支秧歌队各展风采,共同呈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
04
秧歌的特色
秧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情感。它源远流长,伴随着农耕文明的脚步,一路传承至今。如今,在交流中发展,在荟萃中学习,一场盛大的全国秧歌展演,让秧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舞姿,诉说农耕文化的辉煌与坚韧。
轻快的脚步、动人的鼓点、欢乐的秧歌,舞出浓浓的年味来。今日之盛展,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传承与期许——秧歌声起,共享太平,鼓声阵阵……关于秧歌的故事,正在一代代青年人的手中继续书写未来可期!
鼓声依旧震天响,群众依然满心欢。在欢快中演绎千百年来的乡音乡情乡愁,在喜庆中见证心中的文化自信……全国秧歌展演,犹如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在世人面前展现出浓厚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弘扬了传统文化,也闹红了塞上榆林!
图片来源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