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7 19:09

         在陇县(古称陇州,习惯沿袭)几乎人人会耍社火,村村都有社火队伍,化妆,道具,表演代代传承,并且不断创新,发展,在大年间村中自发组织表演,祭祀,娱乐,是陕西特有的最热闹最具年味的活动,其脸谱绘制更是曾多次亮相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06年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华夏一绝。

       2003年被陕西省命名为“民间社火之乡”。2007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陇州社火游演被誉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一到过年,就开始开关注陇县各村的社火活动时间,自初三起,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村子在组织社火,此次拍摄的是李家下村的表演。

         拍摄李家下村社火共四个步骤:化妆,敬神,踏庄,地台社火。化妆,敬神无须解释,踏庄便是装扮停当的社火队员,敲锣打鼓的各家各户串走,一来送上喜气祝福,二来驱邪避恶,三来通知观看地台表演。地台社火自然是在一个场地上表演他们的绝活了。这次李家下村的社火包括两位本村的化妆师,若干打下手的村民,八位锣鼓镲手,二十几位男女表演队员。一个百余户人家的村子就可以把社火活动组织的规模宏大,有声有色,足见陇县社火的群众基础之厚了!凑巧的是临村今天也举行社火活动,双方皆友好的互相助兴,友情踏庄,使得本来就火热的社火队伍声势倍增。当然也免不了暗自较一下劲,比比谁家的更受欢迎。

        但见两只队伍游龙般穿梭在巷道房前,双方锣鼓声比赛般的一浪高过一浪。彩色的行头将冬日萧瑟荒僻的山村都烘热了。跟随着队伍奔跑看热闹的小孩忙乱的一会跑东一会跑西,脸上的兴奋感染的大人们也忍不住亦步亦趋的跟着社火队伍跑。        

         这些年大家都感觉年味淡了,再也找不到小的时候那种盼年,盼穿新衣,放鞭炮的感觉了,在城市,商户歇业,市场空空,鞭炮放的稀稀拉拉。只有一家人团聚吃团圆饭的时候才有些过年的感觉。而到了陇县村庄里,门前廊下到处披红挂彩,小孩子穿新衣,戴新帽,吃着因过年,大人放纵才给买的美味零食,噼啪放着鞭炮,村村热热闹闹的耍着社火,隆重而充满仪式感。从村子里的房子和孩子们身上穿着的衣服来看,房子墙皮祼露,孩子在年间身的衣服也不算好,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对过年的重视与对来年好年景的憧憬。庆祝一年的收成,祈福来年的风调雨顺,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这才象是过年嘛,这才是我们心里中国大年的味道!


         陇州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灿烂的民间文化艺术。冠有民间艺术之乡的陇州社火已有 2200 余年的历史。其规模宏大,形式多样,有重现古战场的马社火、玄妙险峻的高蕊,意趣横生的跷板、粗犷膘悍的背社火、威武雄壮的锣鼓队、传神夸张的社火脸谱等,它根植于人民群众中,传承着民族民俗风情,散发着泥土气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陇州社火以凝重的历史气息、浓厚的乡土气息、淳朴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时代气息,以更新的内容、更高的艺术展现了陇县人民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陇州社火由来已久,它可以说是陇州民间艺术的一绝。社火艺术有其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它表现规模大,气氛热烈,场面热闹,表演集中,是一种综合性的广场表演艺术,这种表演艺术是其它艺术表演无可比拟的,其特点:一是社火活动始终贯穿着祀神的宗旨;二是社火活动由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三是耍社火是群众精神凝聚力的具体体现;四是社火节目丰富风格独特;五是社火阵容的庞大可包揽一切。

        “ 社火 ” 是节日迎神赛会扮演的杂戏杂耍。 “ 社火 ” 的渊源是在祭祀土神谷神的活动中,逐渐加进了其它杂戏杂耍的 “ 百戏 ” 广场娱乐活动。起初,人们把社火称之为社虎,作为民间趋吉避凶的社祀方式之一,以后逐渐演变成了迎春贺年的娱乐活动。 陇县社火起源于宋元,普及与明清、盛行于民国,发展在改革开放的 80 、 90 年代。现已发展成有固定脸谱、服饰、道具和表演时间的群众性民间艺术娱乐活动。 每年春节期间,各乡村、工厂和国家企事业单位都装扮社火,农历正月初二开始,走乡串户,过街入巷,向人们进行拜年迎春祝贺游演。正月十五元宵节,集中在县城游演,扮装团队多达二百余个,游演者达四五千之多,数万群众到县城观看,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轰鸣,彩旗飘扬,绚丽多姿,成为一大景观。据有关专家考证,陇州社火是我国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民间文化历史遗存。
         陇州社火的种类有马社火、背社火、抬社火、高芯、高跷、车社火、秋千、跷板、舞狮舞龙、耍大头、古参军、竹马、旱船、刀舞、棍舞、秧歌舞、腰鼓舞等二十多个种类。 陇州社火的表演形式,除高跷、步社火配唱曲调兼表演外,其它绝大多数是造型艺术。表演内容多取材于神话、历史演义、民间传说故事,也有求吉庆,颂政通人和,宣传社会发展等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年元宵节均举办社火大赛活动,使各乡村的社火表演队伍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上丰富多彩,也增加了宣传党的好政策,宣传计划生育,尊老爱幼,扶贫帮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烤烟生产、科技兴县等发展农村经济的现代生产生活内容。人民群众把每年元宵节 “ 赛社火 ” 闹花灯看作过年的最大喜事、乐事,有 “ 小初一、大十五 ” 的习惯称法。人们通过耍社火,看社火来诉说一年的丰收喜悦,比群众的精神士气,祈求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人民幸福,国泰民安。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两位村民化妆师正在为社火队员化妆,李家下村社火是本村传统,村民个个会耍社火,而化妆师也是本村群众,瞧这复杂的脸谱,瞧这化妆师成竹在胸的娴熟。可知在陇县农村,社火的群众基础有多厚。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老年男子通常是在坡下晒着暖暖等待,这样聚堆晒太阳闲聊也是关中常见的场景。也算是黄土地上的一大特色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上好妆的聚在一起插科打浑。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精致的脸谱,妆上髯口就是完妆,曾被评为画在脸上的非文化遗产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踏庄开始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邻村的社火队也来友情踏庄了。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小孩子们兴奋的跟着社火队满村跑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女铜锤花脸。花脸要求面部宽大,现在流行的锥子脸可不适合扮这个角儿。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黄土地上的狂欢,原汁原味陇县大年村社火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