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民俗·社火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6 02:36

  “正月里耍社火”,是春节期间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每到春节至元宵节这段时间里,各地民众都开始红红火火地耍起了社火,这些庆祝活动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社火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是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特色。而靖远的社火,各乡镇也是各有各的特点。有的地方善于龙狮、有的地方长于马灯、有的地方好在秧歌。

  社火崇尚民风民情,舞 、扭、唱、说、做,一切顺从自然,不刻意编排,不强求文雅。通俗地表情达意,自由地唱念做打。表演追求大众化、平民化,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内涵丰富而意趣简洁。由“灯官老爷”、“马报子”、“哑巴”、“胖婆娘”、“卖膏药”、“货郎”、“傻公子”等组成的“社火身子”负责社火中的串场,更增加了社火表演欢快气氛。

  靖远人在社火“身子”的扮相、服饰、举止、道具等各方面,都崇尚原始古朴,不仅追求求精巧细腻,更要体现强劲粗犷。大红大绿地搭配颜色,大黑大白地制造反差,大唱大扭地产生效果。锅灰抹面,朱砂涂唇,厚施粉黛,大涂胭脂,翻穿皮袄,倒戴纱帽,体现出发自远古的文化意趣,传达着古拙而旷达的精神风貌。

  社火的出行讲求雄浑、壮美。阵容庞大,浩浩荡荡。走乡串村表演,前有报子通讯,后有马队排阵。灯官老爷坐镇指挥,火炮轰鸣,鼓乐喧天,双龙开道,群狮压阵,各类身子各司其职,扭的可劲的扭,跳的拼命的跳。加上他们的插科打诨,嬉笑怒骂,撩拨得群情激奋,新岁气氛,由此沸腾。

  在靖远,每年春节,各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锣鼓手,舞狮、舞龙、秧歌队等。社火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

  社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它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而且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渊源关系。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本氏族的图腾标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画在脸上,有的还制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时节,人们在身上绘有图腾图案或戴上图腾面具,边击打着劳动工具,边跳着模拟图腾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图腾能给予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朝历代,这种活动在民间广为流传,逐渐形成较大的民俗礼仪活动,也逐渐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表演。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社火活动。

  一种流传了几千年的民俗,在当今社会依旧呈现出勃勃的生机,精彩的表演,宏大的场面,喜庆的氛围,这都让社火这一名俗深深地植根于广大群众心中,为地方文化的发展增色添彩。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