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调《绣荷包》歌族的艺术特色分析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1 07:53

摘要:

《绣荷包》作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小调,流传之广被众人皆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经过加工润色而日臻完善.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拥有众多子体的《绣荷包》民歌家族,呈现出"一花一世界"的繁荣景象,而每一首《绣荷包》又如"花"一般别具一格,富有特色.本论文以搜集山西地区流传的三十五首《绣荷包》小调为研究对象(不完全统计),通过对该地区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运用文献法,实地调查法,图表法,比较分析法,实践体验法等研究方法,分别从文学,音乐,演唱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把握其整体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提高,教育环境和审美需求的改变,愿意且能够传承民间音乐的人少之又少,特别是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一些优秀的民间音乐面临着日渐消亡而令人堪忧的局面.保护和传承这些民间音乐是当代音乐工作者艰巨的使命,其目的不仅是对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进行单纯性的梳理与记录,更重要的是对这些民间音乐本质,内在关系的深入研究,以"文字记忆"的形式加以延续.本论文两大特点:一是以图表形式纵向比较山西地区的35首《绣荷包》并针对性地选取几首典型详细论述,同时又结合各省具有代表性的《绣荷包》来横向比较说明其具有的整体性风格,通过纵横对比试图更为直观地呈现出《绣荷包》的艺术特色.二是运用方言学详尽解读《绣荷包》歌词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特点,通过方言声调把握歌词与旋律的走向关系.论文共六部分.分别是:绪论部分,第一部分歌族文化中的小调与其"同宗"现象,第二部分《绣荷包》小调歌族概述,第三部分山西《绣荷包》歌族之文学特色分析,第四部分山西《绣荷包》歌族之音乐特色分析与演唱风格把握,第五部分山西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概述;研究现状;选题缘由,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补充说明等内容.其中在"研究概述"中就山西民歌的体裁,题材,整体风格特点逐一总结."研究现状"中对山西民歌及《绣荷包》小调的相关著作,论文,期刊等进行数据性,代表性的统计与分析,为本论文写作提供了初步设想."选题缘由,目的及意义"中通过"易变"的哲学依据诠释了民歌中的"大同小异"与"变易不易"的特点,从而确定本论文的选题,即民间小调《绣荷包》歌族的艺术特色分析.同时,本着保护和传承山西民歌和顺应非物质文化遗产号召的目的,摆脱"千人一面",拯救主流精致文化成为本论文的核心意义."补充说明"陈述了本论文全部谱例来源与形式及附录内容.第一部分歌族文化中的小调与其"同宗"现象:主要分为两节,第一节"民间小调"中,论述了"小调的形成,发展与流传"和"小调的艺术风格"两部分内容.第二节"小调的"同宗"现象"中,论述了""同宗民歌"的形成发展与传播演变"和"小调"同宗"现象的必然性及合理性"两部分内容.两节内容前后呼应,承上启下,从中得出小调的易传性是产生传播演变的根本原因并为第三,第四章文学分析,音乐分析做铺垫.第二部分《绣荷包》小调歌族概述:主要分为两节,第一节"《绣荷包》小调的渊源"中,先是论述民间传统绣「荷包」这一民俗现象,其次以《绣荷包》小调的历史遗迹为线索纵向梳理,进而说明《绣荷包》的动态生存.第二节"《绣荷包》小调的现状"中,通过表格和数据结合的形式将24省的《绣荷包》(以县为单位)统计总结,并以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山东苍山与高密,黑龙江牡丹江,云南弥渡,江苏无锡五地《绣荷包》为例,论证其南北风格之异同,进一步详细阐述其整体现况.第三部分山西《绣荷包》歌族之文学特色分析:声乐文学(歌词)作为文学的一个特殊门类,题材内容丰富,表达方式多样,塑造了女性与"荷包"之间的因缘关系,第一节"歌词的表达方式与其同宗性"中,笔者将收集的35首山西《绣荷包》总结归纳为寓情于景,借物达意,互诉情意等六大类型.然而不难发现,这些不同的表现手法却都维系着"绣荷包"这一文学母题,这便是歌词的一致性,同宗性.第二节"数字背后隐喻的文学思想"中,论述了时序体和数序体两种特殊的叙事方式.第三节"衬词,叠词,儿化字的运用"中,以图表形式将35首《绣荷包》总结归纳,并举例分析.以上分析充分证明了《绣荷包》艺术特色中的文学魅力.第四部分山西《绣荷包》歌族之音乐特色分析与演唱风格把握:第三章与本章是全文的核心,也是其重点.本章分为两部分论述.第一部分音乐特色分析:通过对山西地方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了解各区域民歌小调的音乐整体风格,进而笔者将收集到的35首《绣荷包》进行区域分类,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绣荷包》详细分析,最后以表格的形式综合了35首《绣荷包》,分别从节奏节拍,音阶调式,旋律音列,曲式结构甚至词段,小节数等音乐本体一一分析并得出结论.第二部分演唱风格把握:主要从润腔特色,方言语调两个方面来论述《绣荷包》的演唱风格.第五部分山西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这章是本论文写作目的及意义的进一步概括与升华.民歌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源泉,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笔者通过分析近年来山西民歌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联系当下保护传承的初步成果,试图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与设想.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