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里滋长出来的艺术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24 17:51

泥土里滋长出来的艺术——户县清曲(眉户曲子)

2022-10-26 12:03

发布于:陕西省

眉户曲子, 原名"迷胡", 俗称"曲子戏"、"地摊子",文人惯称为"清曲",主要流布于陕西省户县和眉县等地,采用清曲坐唱的方式,多在节庆、庙会、红白喜事等场合演出的一种曲艺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辈留下的智慧结晶,是彰显文化大国的一张张精彩名片。秦镇米皮、楮皮纸、集贤鼓乐、眉户曲子、鱼化泥叫叫、关中事酒……西安高新区拥有3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拂去历史尘埃,走进非遗世界,聆听民俗故事。

· 眉户曲子 ·秦人有“一清二黄三桃桃,细腻不过碗碗腔”一说,其中的“清”即曲子戏,它是一种语体的言韵,也是一种平民化的文学。眉户曲子的音乐特色诙谐生动,具有浓郁的泥土味,最受根植于大地生长的农村欢迎。眉户曲子贯穿历史与现在,其曲调、作品反映了明代及更久远以前的社会历史现实,同时其舞台演出能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眉户曲子发挥了积极作用。

眉户曲子表演

眉户曲子的唱腔音乐属曲牌联缀体,共有100多个曲调,其中包括36个大调和72个小调,分西路、中路、东路。大调较为古老,曲体结构复杂,旋律富于变化,拖腔悠长委婉,演唱难度大;小调多为民歌小曲,结构精短,旋律流畅。眉户曲子的音乐由唱腔、锣鼓、曲牌三部分组成。剧目经上世纪五十年代未六十年代初挖掘整理,共计500余个,主要有《张连卖布》《五更鸟》《打灶君》《小姑贤》等。

2008年6月眉户曲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这项非遗文化的代表性传承人,卢登荣老师14岁从舅舅的手中接过三弦琴,从此开始了一生与眉户曲子交融相伴的人生道路。

眉户曲子卢登荣

从小就寄养在大舅家的卢登荣,年幼时一直对眉户曲子不感兴趣。“我在14岁之前不喜欢曲子。”卢登荣说。但是在痴迷于眉户曲子的大舅的影响下,他耳濡目染,不知不觉的吸收了很多关于眉户曲子的知识。偶然一次机会,学校里排节目,他主动要求登台表演,唱罢全场轰动,村子附近的人都知道他很有天赋。自那以后,他便没再放下过了。

眉户曲子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形式灵活,曲调既有北曲、弹词的遗脉,又推动了平民文学与平民艺术的发展;眉户曲子的音乐特色诙谐生动,有浓郁的泥土味。兼具欣赏与创造,其演绎或情愫激昂,或意蕴绵长,或欢乐明朗,或如泣如诉,其创作脱离僵硬的一板一眼,不一定要识字,只要有真感情,只要愿意唱,便能上口而出。

不论是以民间书抄形式流行的版本,还是以口耳相传的口头唱本,都充分体现了详实生动、易记易唱的民间文学特点。特别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口头文字在这里有一定程度的反映。眉户曲子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大量民间传说、传奇故事和民间生活的历史形态,是我国民族音乐和曲艺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是研究民俗、历史和民间文学的宝贵资料。

正是这样的眉户曲子自始至终地演绎着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与灿烂人生。在夏夜的凉树荫下,秋日的丰收场上,春天的播种地里,冬天的热炕头上,时时都有眉户曲子那质朴的音乐和动情的唱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