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小学二(3)中队开展“行走黄河,弘扬黄河文化”主题研学活动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26 05:33

8月7日,二(3)中队的队员们在泉城书房省体分馆开启了一段黄河之旅,并跟随侯氏社火脸谱传承人李小兰女士勾画社火脸谱,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赖以生存的摇篮。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明

首先,研学导师车承进先生带领大家了解黄河的源头及流经省份,认识黄河上中下游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哺育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黄河儿女,造就了朴实、坚韧、宽厚的黄河流域民族风情。

接着,车承进老师带领队员们追溯黄河文化的起源,了解黄河母亲的由来。通过讲述黄河的历史故事与传说,学习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水患治理、生态保护等文化知识,并了解了历史上治理黄河的人物及事迹,其中“大禹治水”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

紧接着,车老师还考验了队员们的诗词储备量,带领大家背诵关于黄河的诗词名篇。从大家最熟悉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到气势恢宏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每一句都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延绵存续生生不息。

最后,车老师还向队员们介绍了黄河上中下游两岸文化及风俗特点。队员们意犹未尽,跟着老师畅游在“黄河”之中。

社火脸谱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脸谱,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社火”亦称“射虎”,社为“土地之神”,火为“红火热闹”之意,是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社火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它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社火一词始见于宋代,宋代诗人陆游就在《游山西村》中写道:“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在整个社火表演程序中,化妆是神圣而关键的一步。社火脸谱是从古代“假面”、“涂面”发展而来的,因而堪称中国最古老的脸谱,在黄河流域农耕文明中意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

这次带大家领略社火脸谱魅力的正是在济南地区保存下来的第六代侯氏社火脸谱传承人李小兰女士。李老师向队员们讲解社火脸谱的起源、严格的原材料选取、制作的十道工序,并指导队员们描绘自己的社火脸谱。经过一个小时的潜心绘制,一个个社火脸谱出现在大家面前,队员们争相展示自己的成果,大家的作品也得到了李老师的认可!

通过这次体验活动,队员们对我们的母亲河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提高了队员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