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小曲戏是广泛流传于通渭境内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曲艺。通渭小曲曲调优美动听,乡土气息浓厚,脚本故事情节浅显易懂,充分体现了通渭人民淳朴善良、忠厚老实的优良传统和男女之间的爱情追求,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当年头节下,婚喜庙会,不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农家小院,处处都有通渭小曲的演唱声;或天阴下雨,或农事稍闲,艺人们相邀联欢,饮酒纵歌,彻夜弹唱,其乐融融。
该项目于2011年5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通渭小曲戏《嘉行淑德》
历史渊源
通渭小曲起源于陕西省的眉县、户县,这里曾是牧歌、樵歌、情歌的发源地。因其深深扎根于西北民间,群众听着着迷,感到"迷胡"(即舒坦),也称其为"迷胡";古时候还称其为"清曲",意为不经化妆,不用"行头"能在家庭院落或地摊"清唱"。
通渭小曲盛行于明代,因当时陕、陇(即今甘肃、青海、宁夏)为一省建置,明代陕西进士康海和王九思善歌弹,工词曲,有剧作行世(按:此二进士同为通渭进士、曾任开封知府的王瓒撰书墓志铭)。康王二人均仕途不得志,志同道合,名重当时,对关陇地区的戏曲有重大的贡献,民间还有关于他们二人组织戏班的传说。
清代是戏曲发展的盛世,"小曲"也不例外,通渭小曲也发展成熟于这一时期,小曲剧目中就有反映清代道光前后社会生活的词句,如《张连卖布》、《看女》中有反对吸食鸦片的唱词,《皇姑出嫁》反映的是清朝顺治年间的历史故事等。
组成部分
“通渭小曲”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曲调、曲牌和剧本。
曲调
“通渭小曲”曲调很丰富,据民间艺人讲大概有一百多个,现已搜集,整理出来的曲调有90个(现存录音和曲谱)主要以“背宫”、“五更鸟”、“岗调”、“紧述”、“慢述”、“五京子”等曲调为代表,这些曲调的搜集与整理,不仅凝聚着许多文化工作者的汗水与心血,而且为今天通渭小曲作为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奠定了雄厚基础。
曲牌
“通渭小曲”曲牌主要以“柳青”、“大红袍”、“满天星”、“金钱”等曲为代表,它主要是用来连接曲调的过渡性音乐片段。在清唱前也用来作为开场白、引子。
剧本
“通渭小曲”的演唱脚本内容极为丰富,突出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忠厚、老实善良的百姓本质和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有些也借用神话传说,用浪漫的手法来寄托劳动人民的向往和志向。
作品主要有《卖水》、《闹书馆》、《明月楼》、《顶砖》、《全家宝贵》、《杏元和番》、《刺目劝学》、《王祥卧冰》、《兄妹观灯》等72个剧本。
活动周期
每当传统佳节,通渭农村最主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就是耍社火,而听“小曲”、唱“小曲”更是社火中最主要的内容。
每逢大小节日,老人高寿、小孩百岁,甚至是茶余饭后、田间地头、下雪下雨时,通渭小曲就是当地百姓的精神食粮,喜好小曲的人们总愿意请几个“唱把式”和“弹拉家”美美地乐上一番。
演唱形式
通渭小曲戏演唱取用通渭方言,唱词典雅工整,故事情节完整,乡土气息浓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演唱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清曲清唱,自唱自奏,自娱自乐;一种是戏曲表演,依剧角色,化妆表演,说事唱情。
曲调有喜、怒、哀、乐、忧、思之分,角色有生、丑、净、旦之分。
“庄庄兴小曲,社社有小曲,人人唱小曲,四季乐小曲”是通渭人对小曲戏情有独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