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视、煤油灯、织布机、纺车……走进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草峰镇岭后村农耕民俗馆,映入眼帘的一件件老物件瞬间把记忆拉回到往昔生活,鲜活的农耕记忆与乡愁扑面而来,淳朴的民风、难忘的记忆在这里再现。
岭后村农耕民俗馆里的老物件(崆峒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坐落在崆峒区草峰镇岭后村的农耕民俗馆,以“存乡忆、记乡愁、兴乡村”为目的,里面共陈列民俗藏品100余件,馆内分为时代变迁、传统生活、民风乡俗、农事耕作4个展区,记录了岭后村的发展历程,既有艰苦奋斗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艰苦岁月,也有包产到户过上幸福生活的难忘记忆。
岭后村村支书张世?N是农耕民俗馆建馆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建馆时,村里向村民征集老物件,张世?N带头捐赠,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主动将家中上了“年纪”的老物件捐赠了出来。在张世?N捐赠的物品中,有一件他珍藏已久的八仙桌,在那个娱乐生活匮乏的年代,一家人吃饭、议事、聊天都离不开这张桌子。
岭后村农耕民俗馆里的剪纸作品(崆峒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好多小娃娃都不知道这些老古董是干啥用的,有些物件见都没见过,我们建设农耕民俗馆的目的就是把这些‘财富’记录下来,传承给年轻人。”张世?N说。
“这个背篼我背过,那个榔头也使过。”“那时候买粮食都是要用粮票的,这就是最早的粮票,如今可不好找了。”……
来参观的老党员一边看,一边回忆当年生活的不易,老人简单质朴的话,体现了农耕民俗馆的价值和意义。岭后村农耕民俗馆建成开放以来,前来参观的有学生、老师、群众。
学生参观岭后村农耕民俗馆(崆峒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农耕文明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搜集更多的老物件,保留岭后村特有的民俗风情,让大家了解草峰镇悠久的农耕民俗,振兴乡村文化。”张世?N说。
“乡村文化蕴含着培养文明风尚、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培育更多乡村文化人才,举办农耕民俗馆研学、戏曲文化下乡、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草峰镇党委书记冷世英说。(张海民 刘怡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