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口路上】河曲人在包头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5-18 12:48

【西口路上】河曲人在包头

2024-05-03 00:02

发布于:山西省

昌盛百余年的“田油房”

老河曲人在包头除了农耕,经商者也很多。河曲人最早在包头开办皮毛店中义西。河曲人许海雄于民国初在陕坝、归化城经商,后落户包头,开设合同成成衣铺。固阳的河曲人苗沛春开设的笼箩铺,亦小有名气。河曲人杨姓最早在包头西脑包开设双义泉、双义和纸坊。杨家所造之纸行销绥西及甘、宁一带。而河曲人在包头经商最有名气的是“田油坊”。

河曲县董家庄的田开生,道光年间走西口开到鸟拉山,后移居包头镇附近的二道沙河。其子田成仁在王家圪旦给王羊羔家做长工,因干活勤快,王羊羔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在岳父帮助下,田成仁买了70亩地,后又办起了油房,接着又先后在包头的黄草洼、前营子、四道沙河、毛风章营购地一千七百余亩。他是经营农业的行家里手,每天让长工进城拉大粪,城门一开就进城,每亩田必须上三车大粪。他经营粮油业亦独占鳌头,先后开设复顺兴、复顺真、复顺长、复顺恒、复顺久、复顺成等店铺,仅官井梁油坊就有6个大油柜,每个柜能存油500斤。运往河曲、保德、碛口的油就是从田家起运的。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又开设义盛泉粮店,包头城从而有了义盛泉巷的地名。

田家还是包头有名的土地开发商。他盖起房屋、出租给商号和居民。在官井梁有房一百余间,在吕祖庙街有六十余间,在义盛泉巷有二十七间,在五保巷有二十间,在蔺三巷也有二十余间。1923年,京包铁路修至包头,田家后人田清雨将祖遗六处院落连起来开发了包头第一条步行街,容纳商户三十余家,入住的有归化城最大旅蒙商大盛魁的大盛川票号的分号,有包头第一家京式布鞋店永升斋,还有包头首任县长偏关人刘澍的父亲刘忠旺开的天元楼银饰店。步行街三分之一是田家修建的店铺,三分之二是出租地盘自建,名曰“川行店”。田家仅川行店收入每月就达50两白银。

田家富裕,每次买点灯的洋烛就达20斤。1939年,田家还自办田氏小学。上世纪三十年代,田家未出精干之才,先是将前营子、黄草洼等处的土地卖掉,后来经营的商业亦趋衰落,但“文革”时造反者仍从田家抄出绸缎衣服等满满一家。田家经商百余年的兴衰之道,却至今仍未有人认真总结。

包头黄河段上的河曲人

一曲《走西口》连着两地情

河曲五云堂玩艺班光绪十一年(1885年)戏文《走西口》中有“过河水长流,你要走人后”“坐船坐船心,你不要坐船头。恐害怕风摆浪,摆在你大浪头”、“到了西包头,碰见二姑舅”等唱词,从而拉近了河曲与包头的情缘,亦说明走西口并非都是走杀虎口,经河曲走水路是走西口的另一条西口路。出生在成丰七年(1857年)的包头老艺人云双羊演唱的《走西口》,更把河曲与包头紧紧相连,坐船上了岸,“走进土默川,不愁吃和穿”,“赶包头,绕石拐,连夜返回巴拉盖(包头近郊村名)”。

一曲《走西口》唱遍晋、陕、蒙各地,由此引发《走西口》源于河曲还是源于包头土默川之争。其实,口里口外一家人,创作《走西口》的人,一定是个走过西口的“雁行客”,或是一个定居土默川的河曲人。

包头二人台的前辈樊六就是河曲樊家沟人。他14岁从河曲到包头,后到包头街一笼箩铺学徒,结识河曲艺人孙银虎,开始学唱二人台。从艺后,他最拿手的剧目就是《走西口》。他饰玉莲演得细致入微,颇有光彩,就因他有河曲和包头两地情缘。

《走西口》的唱腔不仅融晋西北、陕东北的爬山调、打坐腔、社火音乐为一体,还融入了蒙吉族的“蒙古曲儿”因此,《走西口》就是口里口外一家人的共同结晶。《走西口》产生后,不同地域又加进不同内容的词。如在包头,就加进了更多的本土内容,走西口“晚上住在毛七赖(村名),又碰见个忽拉盖(贼),偷了钱,受了害,临走又拿了我一支旱烟袋。”遇见蒙古妇女说:“塔奈忽圪免得贵”(蒙语“你你的话我不懂”)。因此,《走西口》就是口里口外口口相传,不断丰富的剧目,它不是谁的专利。河曲人世代居住包头,成了包头人,包头人叶落归根回到河曲,他仍是河曲人,这就是《走西口》创作者的真实背景。

来源丨《福在老包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