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籍歌手把非遗苗音带上美国科切拉#
的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网友关注
日前在美国举办的科切拉音乐节上
贵州籍歌手刘雨昕
将家乡的独特文化元素——
苗族音乐(苗音)与
现代流行音乐完美融合
为全球观众带来了一场
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
刘雨昕此次演出
不仅仅是一场音乐的狂欢
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网友们纷纷留言
表示赞许与鼓励
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非遗苗音就是苗族古歌
以贵州黔东方言区流传古歌最为著名
贵州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朝美(左四)在传授苗族古歌(资料图)
2006年5月20日
苗族古歌(台江县、黄平县)项目
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非遗传统音乐历史悠久
诉说着无数动人故事与悠远记忆
除了苗族古歌还有——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或“嘎玛”,“嘎”就是“歌”,“老”和“玛”有“大”和“古老”两层意思,意为声音宏大的歌。侗族大歌属于民间多声部复调音乐,演唱时,为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侗族大歌流传于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三县和广西、湖南毗邻的部分侗族村寨。
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千人侗族大歌 袁刚 摄
侗族大歌亮相第二届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周(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供图)
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布依民歌《好花红》调
好花红调,是流行于贵阳以及黔南州的惠水、长顺、龙里、贵定,安顺紫云,黔西南州望谟等布依族地区的民间音乐。
好花红调清代时即已在布依族民众间传唱,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好花红调旋律简单,属羽调式民歌,包括四句两个乐段。其简约明快、悠扬婉转的曲调和清新简练、寓意深远的歌词表现了布依族人民健康的生活情趣,同时成为布依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形象印证。
2008年,布依民歌《好花红》调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依族八音坐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原型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由牛骨胡、葫芦胡(亦可用二胡)、笛、箫、月琴、包包锣、小钗、鼓等乐器演奏,并用布依语进行说唱而得名。
贞丰县布依族的八音坐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勇 摄
在册亨县冗渡镇,非遗传承人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排练布依八音坐唱 叶方杰 摄
2006年5月,布依八音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2008年11月,兴义被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布依八音)之乡”。
除了余音绕梁的音乐,贵州非遗还有特色的民族舞蹈——
瑶族猴鼓舞
瑶族猴鼓舞瑶语称“玖格朗”,是流行于贵州省荔波县瑶山白裤瑶人中的一种舞蹈,跳猴鼓舞是瑶族丧葬祭祀场合中的一个重要活动。
相传瑶族先祖在迁徙的过程中,得到了猴群的护送,瑶民为纪念先祖的迁徙之苦和神猴的护送之功,模仿着先祖跋山涉水的情景及神猴攀爬跳跃的神态起舞,最终形成了独特而又神秘的猴鼓舞。
2008年,“瑶族猴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非遗还有精湛的手艺活——
马尾绣
马尾绣作品 三都非遗中心供图
马尾绣,顾名思义,就是以马尾毛为主要制作材质的刺绣。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特色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聚居区。
马尾绣绣制过程 王炳真 摄
水族马尾绣不但制作材料独特,制作手法也是独树一帜。制作好的马尾绣精美绝伦、华丽大方、具有浮雕质感、远远望去宛若一幅彩色浮雕,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工艺价值,被人们称为“刺绣中的活化石”。
马尾绣工艺品 朱进 摄
2006年,“水族马尾绣”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书习俗
从江县下江镇高良村水族同胞展示的水书 吴德军 摄
水书,水族人民称之为“泐睢”,是水族人的古文字或由这种文字编写的书籍或文献的总称。
榕江县水尾水族乡中心校拍摄的水书 杨成利 摄
“水书”通过习俗渗透到水族人生活的各个侧面,影响和指导着他们的生活。在水族的社会生活中,水书具有广泛的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巨大的精神意义,它是水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2002年,水书文献纳入了“中国档案记忆名录”。2006年,“水书习俗”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从江县下江镇高良村水族同胞展示的水书 吴德军 摄
非遗宝贝灿若繁星
近年来
贵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截至目前
贵州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
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3项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159处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28项1025处
……
一首首民歌
一幅幅马尾绣
一部部水书……
组成了一张张独具贵州魅力的文化名片
快来贵州寻找“诗和远方”
与非遗来一场美丽的邂逅~
原标题:《苗族古歌唱到美国!侧耳听,余音绕梁的贵州非遗还有这些……》